三月

journal

13/03

三月份学校已没有课程,最近都在做一个 projet, 也获得了一些感受。

我们最初的想法是「通过公共交通中的视频监控来统计人数,从而在车厢 / 车次 / 路线层面上使旅客分布更加均衡。」做起来比较简单,毕竟 machine learning 这么热门,身份识别都可以做到人数统计更不在话下了。然而问题在于,与 RATP (巴黎地铁公司)联系取得数据一直没有进展。直到上周终于收到一封邮件,来自 RATP 一位研发人员,说他们团队也在这方向工作了一段时间,然而即使在内部因为法律限制也无法取得视频数据。而且,今年五月将要生效的欧盟新法律 RGPD 使这一切更不可能。

RGPD 全称 Règlement général sur la protection des données (数据保护一般规定?怎么这么不像人话)是16年4月通过,将从今年5月25日起在全欧盟生效的一系列规定。出于好奇去看了一下其中包含哪些内容:

  1. Le droit à l’effacement. 用户可以要求消除自己的所有数据。
  2. Le droit à la portabilité des données personnelles. 这一条解释比较模糊,大概是用户可以转移数据以便另一方处理。
  3. Profilage : toute personne a le droit de ne pas faire l’objet d’une décision fondée exclusivement sur un traitement automatisé, y compris le profilage. 也就是说,用户可以拒绝成为自动算法的「处理对象」。Profilage 简单来说就像是「系统知道你今年18岁喜欢踢足球于是给你推荐足球鞋」。

虽然对它了解很有限(虽然它对我们的 projet 造成了阻碍),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好规定。很讨厌现在的一些互联网大公司:疯狂地搜集用户数据,之后大肆投放广告,令人感到十分恶心。比起这样「精准地为每个人设计」而实际上只让人感觉毫无隐私的广告我宁愿看到杂志里那些和我很可能无关的广告(反正不管怎样我都不会在意它们)。至于那些所谓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我觉得我并不需要算法来告诉我我自己需要什么。

有点跑题了。下次继续写。

11/03

之前不知在何处读到,人有着一定的行动或影响范围。在此范围外的事物,即使了解再多也无法改变。例如阅读饥荒与战争的新闻令人悲伤,同时却又无能为力,或许会更为悲观。所以结论是:仅去了解那些自己可以改变的事情。

曾经我也这么认为,毕竟“self-improvement is challenge enough for any individual spirit.” (Harold Bloom) 可最终发现有些事无法改变,却依然与我紧密相连,令我无法或不愿置身事外。若是好事那自然好,可若是坏事又该如何?缩起头来当鸵鸟,或是试着站得更高,感叹人类的愚蠢?

我想起从前玩过的即时战略游戏。每当游戏开始,在庞大的地图中只能看见自己的基地与几栋建筑,地图其余部分被黑雾覆盖(称为「战争迷雾」)。无从知晓敌人的基地与部队在哪里,直到进入每一片黑色的区域,或是发现资源,或是遇见敌人或伙伴,或是进入一片空旷地,在那里建立起哨塔或是军营。无论如何,战争进行,黑色消去;对世界的认识增加,而行动的可能也不断扩大。

同样,每个人所能做到的事情,所能影响的范围,绝不是固定的。像是在虚拟的战争中一样,我们将目标投射在地图上遥远的某处,随后在某种黑暗中前行。或许还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将走过怎样的路,将迎来何种结局,然而在这样的运动与行动中,去体验绝对的主动性,去发现自己的力量,去改变。

以及,绝不是独自一人:每个人各自的斗争将汇集在一起。因隔离与无力感而沮丧,转而变得麻木,或是成为恶的同谋:这正是最大的陷阱与阴谋。同时最令他们惧怕的,便是人与人之间自发的聚集,发声与反抗。因此更需要联合与协力(当不再是 individual spirit

令消息与知识引向更多的行动,而非 passions tristes.

05/03

0. 白色雪花落入地上灰黑的雪泥。如果捏雪球时恰当地混合这些颜色,向空中用力扔出,在街对面公交车上眺望着风景的乘客,或许会看见白色建筑下起飞的灰色鸽子。

不过黑白灰并不是颜色? 那就添加一些泥土,就像上帝创造人类,就像人类捏造——

1. 透过模糊的窗看见浅红色海星,是竖立雨伞鼓张的伞骨。伞面花纹是潮湿、粗糙的肌理。在雨停止的下一刻,折叠起自身并隐去:干燥的世界对人类更为合适。

2. 在树枝间飞速穿梭的光点逐渐组装成更大的碎片,明暗相间的瓷盘,上面有变动着的细小裂纹。在不停消去的房屋上平移,光晕弥漫在树与树的间隙。直到成为月亮消失在雾里。

Written on March 11, 2018